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公民媒體‧媒體公民:期待驅動媒體的公民與服務公民的媒體

這是為胡元輝編著(即將出版)的《全球崛起的公民媒體:新聞革命進行式》一書所寫的推薦序。

********************************************************************

幾乎是與二十世紀整個主流媒體被政商勢力控制的歷史發展過程同步,公民的能動性一直嘗試衝決網羅,不時在邊地發聲,時而挑戰主流。過去經常被非法化的各類激進(或基進)媒體(radical media)、獨立媒體(independent media)、另類媒體(alternative media),總是嘗試發出主流媒體不能發出的聲音,試圖照顧主流媒體忽略或邊緣化的社會需求。二十世紀後期,隨著全球化、科技數位化和傳媒的集團化,在地、跨國、跨地域的公民媒體,以及公民新聞的各種實驗或實踐,也不甘示弱地的此起彼落,遍地開花。

進入新世紀以來,公民媒體/另類新聞實踐與各種「自媒體」及「社交媒體」分進合擊,共同開啟了新媒體時代。它們挑戰了媒體過去的形式、內容和營運方式,挑戰新聞資訊被傳播和接收資訊的方式,改變新聞產製者和新聞消費者之間的關係,甚至改變了新聞的定義本身。新聞不僅是無所不在,更是無時不在,隨時發生在遙遠的天邊和近在咫尺的眼前;產製新聞的人也從一批專業化、特權化的特定身份,轉變為人人皆可以是記者的時代。這麼一個狀況和氛圍,有如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裡所寫的:「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關心傳媒現況與未來的人現在應該可以真切體悟到下面這個事實:新聞與非新聞、新聞產製與消費、專業與業餘之間的界線都變得模糊了,所有過去曾經似乎顛撲不破、理所當然的一切,開始改變。

上述這股公民媒體、公民行動和公民新聞實踐/實踐的歷史浪潮,這一股具有歷史縱深和科技發展脈絡的「新興」現象,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卻不容易完整捕捉。難能可貴的是,這本由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胡元輝教授與八位研究生共同撰著的專書,不僅非常盡責地完成這一捕捉公民媒體面貌的工作,更帶給吾人不少驚喜,引領讀者尋幽訪勝,踏上充分認識和體驗全球與在地的公民媒體之旅。

此前,胡元輝教授擔任公廣集團總經理,公認是台灣公民新聞媒體先鋒 -- PeoPo公民新聞平台 -- 的創辦者,也是社會企業媒體 New Talk(新頭殼)的催生者之一。在胡教授的主持與號召之一,八位優秀的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研究生熱情投入半年以上的時間,群策群力,教學相長,集體撰作了這本書,成果豐碩。

這本書介紹了包括十四個國家或地區,總數超過50個的公民媒體/另類新聞實踐的例證。從它們的成立沿革、創辦宗旨、服務內容、編輯流程與營運模式,本書皆有清楚扼要的介紹,相信將會是關心公民媒體與新媒體未來的人樂於捧讀的一本書。本書的實用性無庸置疑,可以當作隨時方便查考的工具書,而其學術性也不在話下,論述內涵展現了極高的原創性和細膩度。

值得特別強調的是,若把「公民媒體」加以拆解,我認為「公民」比「媒體」更重要,也更需要被凸顯。具有自主能動性的公民,不絕如縷的公民行動,捍衛與追求民主和人權的意志,是公民媒體存在與發展的現實基礎,也是公民媒體存在的根本理由。在兩岸三地華人社會中,台灣的民主開放和多元文化程度最高,公民媒體及公民媒體實踐的發展自然也最蓬勃、最成熟。這一點已反映在本書之中,共計介紹了包括PeoPo、苦勞網小地方新聞網等十三個本地重要的案例。無疑地,台灣是全球公民媒體地圖上的重要地標之一,這本書的問世,對於台灣繼續作為全球公民媒體地圖上的重要地標,有著極為重要的宣示意義和激勵作用。更進一步言,台灣的公民媒體,行有餘力理應為兩岸三地最終通往公民社會這一目標的實現,承擔更多的責任,做出更多的貢獻。

無可諱言,任何一本介紹公民媒體的書籍,遺珠皆在所難免,不可能盡述所有的公民媒體。所幸,本書另外貼心整理了公民媒體線上資源和全球公民媒體名錄,可供讀者當作進一步考察的線索。

最後,期許所有展讀本書的讀者,努力做一個能夠驅動媒體的自主公民,努力維護所有公民的、公共的媒體,並且努力促使所有的媒體最終都為最大的公共利益和最大的民主人權服務,讓這本書作者群撰作本書的初衷能夠穿越紙面,躍然紙上,一點一滴逐漸地實現。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平議壹電視新聞台申設問題

黎智英申設電視台一波三折,前次過關電影台,此次通過體育台,但新聞台、綜合台和娛樂台仍未過關。此案業經諮詢性質的衛星電視審議委員會建議「不予許可」,但委員會日前決議「續行審議」。在各方壓力之下,NCC委員會仍決定「續行審議」,而未一刀砍死壹電視申設新聞台的機會,是非常有擔當的表現。

應有條件贊成申設
主流媒體正在妖魔化壹電視新聞台,甚至將它等同於一般人印象中的網路版動新聞,大概是一種怯戰或既得利益的反應。究其實,網路動畫新聞創意尺度顯然比電視新聞大得多,網路版動新聞不可能原樣照搬到電視上播出。電視尺度較嚴,動畫若是運用不當或氾濫,觀眾不會接受,壹電視也必須承擔風險。

對於壹電視新聞台,我認為應採取有條件贊成的立場。條件一: 要求壹電視新聞台承諾不做置入性行銷,實際採訪不唸報紙,超越簡單的藍綠統獨立場。條件二:要求壹電視新聞台正常有限度使用在科技新知...等不易有實際畫面的題材,運用時應符合比例原則,不可為了用動畫而用動畫。條件三:要求壹電視新聞台絕不在社會新聞上運用動畫,新聞處理必須尊重人權並符合自律準則。

主管機關在發照時,市場規模確實需要考量,但先前既然曾許可「自由新聞台」申設(但最後未開播),此番或不能以市場規模有限的理由限制新業者進入市場。平心而論,台灣市場胃納不大,現有八家新聞台及20檔左右的晚間新聞卻奇蹟式存在,沒有任何一家被市場淘汰,原因即在於業者惡性競爭,競相降低新聞製作成本和大量置入性行銷,只求苟延殘喘,不求擔當新聞專業的社會責任和必要成本。若NCC能適當引導並規範壹電視新聞台進入市場,或許可讓現有新聞台做不下去,或促使它們至少必須提升品質,增加製作成本,減少置入性行銷。

NCC應善用活棋
當然,這要看NCC怎麼善用壹電視新聞台這步活棋。運用巧妙,是有改善這個市場的可能。畢竟,已糟糕透頂的台灣的電視新聞市場,還需擔心會更糟嗎?

我認為重要的是「磨」的過程,主管機關代表社會與壹電視建立合意契約的過程,主管機關也應建立動畫用於新聞的裁罰標準。NCC可多花點時間和壹傳媒磨,磨到它合於傳播內容監理要求,並建立內部自律控管機制(動畫運用比例與規範準則)後再發照。

建議NCC可要求其修改營運計畫書,做出更多承諾事項,但不宜以動畫之有無做為發不發照的唯一考量。不用動畫不一定代表反映或正確呈現了真實;若以未反映或未正確呈現真實為由,現有的眾多新聞台不會比壹電視更該得到執照。

無論如何都不發照,等於是事前審查,不合於憲法保障的表達自由,這一點必須被強調。NCC 若未審先判,在開播前即捏死壹電視新聞台,不僅可能有圖利既有業者之嫌,也有妨礙新聞自由之虞。發了執照之後,若壹電視做不好,可到期不予換照,或予以裁罰要求改進,或甚至撤照,但不應事前禁止。

壹電視應證明新聞專業價值
在爭議聲中,反求諸己更重要。壹電視宣稱聘用500多人,每位記者一天只負責處理1-2則新聞,全數位化、無帶化及昂貴的製播軟硬體設備,也頗為可觀。但光是這些很炫的設備投資是不夠的,壹電視必須證明它在目前擁擠的電視新聞市場上的存在價值,而且還必須回歸新聞本質與傳媒公共性,做社會的中道和正道力量。

壹電視新聞台更應該證明自己有能力不用或少用動畫的情況下,也可以讓國人看到真正有價值和深度的新聞。其他的新聞台則務必要莊敬自強,不要再用廣告混充新聞,不要用黨派或統獨立場決定新聞內容,讓台灣電視新聞市場重啟暌違已久的良性競爭。(END)
*本文另以〈壹電視新聞台申設問題〉刊載於蘋果日報2010.07.30 A16版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記漢口那位陌生的中年男子

半年多了,早該忘了他,但卻忘不了。

200912月,在本地友人陪同下,我背著背包,在夜色中走進漢口舊租界一帶。

看著日據時代台灣銀行在漢口舊租界的分行舊址,正要聯繫台灣大陸古往今來之間失落的空間和歷史感,冷不提防一個微醺但看得出頗失意的中年壯碩男子朝我們走來。

他嚷嚷著對我說:「你外地來的吧!我告訴你,這個共匪真的是匪類,比以前的國民黨壞多了。找一堆流氓,拆你房子沒商量,不答應就打你。….我要是再年輕沒家庭的話,我就和他們拼了」,「聽你口音不像大陸的,是台灣的吧!我告訴你,共匪真的壞透了!千萬不要相信共匪」「我要和跟你多說兩句,公安就要過來了」他沒有要停止的意思,我還兀自認真的點頭,心有戚戚地皺起眉頭,天真地問:「這樣啊?為什麼呢?」

友人使了眼色,連忙把我拉著往大馬路走,我還和那男子點點頭,揮手,雖說可能不會再和他再見了。

事後,走遍漢口的異國風景,我心怏怏。

我想,像他這樣的男子,為什麼要對他認為是海外(台灣)來的我說上這些?

像他這樣的人,類似的遭遇,還有多少?漢口之外,還有多少城市,多少繁華的風景,上演著一幕幕的巧取豪奪?有多少人壓抑了難以言說只能呼喊的憤怒和委屈?

江漢平原,在漢水和長江匯流之處的漢口,當年的帆桅紛至、通商口岸的租界地面,百多年後的漢口,有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對著我說著,不,是呼喊著他的人生故事。

這樣啊!為什麼呢?我後悔自己當時只能應答這幾句好像敷衍的話。

但我又能做什麼呢?只能記得他,一直記著他,努力不忘記他。

雖然他的面目越來越模糊了,但我對中國的記憶卻越發清楚了。

我決心把記憶轉化為對中國的持續關注。

漢口的那位陌生的中年男子,

一方面複習了,

另一方面也顛覆了

我自幼學習的「本國(中國)史地」教程,

在抽象空洞甚至有點冰冷的時間和空間當中,

重新讓我體會其中該有而沒有的人的具體形象,

人的口氣和體溫,

雖然陌生,

但是感同身受,並且

深受震動。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平原筆記重新開張

我的網誌blog│平原筆記 要重新開張了!

除了將維持固定撰寫新的文章之外,
也會花點時間把過去舊網誌裡還值得留存的文章轉貼到這個新天地。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從報業歷史思索報業未來 -- 推薦呂東熹著:《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

呂東熹(2010)。《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台北:玉山社。ISBN: 978-986-6789-81-6

*********************************************************

本書縱橫戰後台灣報業史,輔以政經人文的豐富史料,讀後發人思省,獲益良多。

貫穿全書的四大主軸為黨國體制影響下的本土報業、言論管制時期的報業發展、反威權時期的報業發展、以及政商勢力強力介入期。作者以冷靜筆觸,輔以翔實的政治經濟、人文歷史紀錄和佐證資料,帶領讀者穿越戰後六十年的歷史時空,重新回到每一個歷史階段的現場,見證台灣戰後歷數十年未嘗中斷的傳媒控制,並對照民間微弱但不絕如縷地對於新聞自由的渴望與抗爭。

戰後六十年來的台灣報業,雖然追求民主的本土報人與作家不斷在傳媒市場上被威權黨國打壓,終至噤聲、失語,但爭取表達自由與人民渴望發聲的麥子不死,在歷史給予機會時仍能伺機而起。本書讓我們充分領略黨國威權對於人民表達權利為害之烈,對人民思想禁錮之嚴,台灣民主化道路之艱辛,以及傳媒自由民主之彌足珍貴。

歷史開了國人一個玩笑。就在黨國威權逐漸弱化,長期傳媒控制日趨鬆動之際,財團商業勢力趁勢取而代之,對媒體扣上了另一道難以掙脫的枷鎖,對台灣報業的民主化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例如自立報系在威權時代昂然而立,報禁解除與政治民主化之後反而在財團操控與算計之下,先是影響力大不如前,最後則是走入歷史。

本書非常具有可讀性,作者是資深、深具理想抱負的傳媒工作者,除了取材嚴謹之外,更具有體察歷史脈絡的敏感度,是撰作本土報業史的不二人選。

撫今追昔,感傷歷史,我們除了從中吸取教訓之外,也應從中獲得再出發的動力。報業之於民主政治,重要性無以倫比,絕非電視或網路新媒體能夠完全取代。報業的明天可慮,但政府及國人至今尚未嚴肅思考如何健全報業環境、並擘劃必要與合理的報業政策,對照法國、美國等許多國家方興未艾的關於「挽救報業」(saving the press)的政策行動與討論,台灣也應開展相關的思考與討論。

思考報業未來,不能對報業歷史無知,本書是當前傳媒政策制訂者、學者與傳媒工作者應該閱讀的一本書,值得熱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