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追求兩岸共善:關注中國‧台灣有責

這是應余紀忠文教基金會邀請,以「面對當今的內外挑戰與機會,台灣何去何從?」為題撰寫的一篇短文草稿,因受邀稿篇幅1,500字左右的字數限制,不能詳述所思所想,請朋友們指教,希望來日補足更多論據後再寫長文。
*********************************************

當今台灣面對的各種內外挑戰與機會,其中最大者厥為兩岸關係。

兩岸關係不僅影響了過去半世紀地緣政治下的台灣特殊發展路徑,也繼續左右了台灣未來的前途與命運。兩岸之間,大陸大台灣小,大陸經濟發展處於躍升之中,台灣經濟發展趨緩,與其在「九二共識」或要求中國撤除或減少部署對準台灣的飛彈等議題上原地打轉,不如以台灣在華人社會中最大的優勢和資產,也就是民主人權公平正義,以及深厚傳統文化底蘊和接軌全球與在地的文化創意,積極進取地對中國發揮台灣應有的文化影響力。

敢於另一種中國想像
首先,這需要台灣敢於提出另一種中國想像。中國之於台灣,不應只是一個蘊含商機與市場的經濟客體,也不該只是零合對抗的軍事寇讎。相反地,台灣應該重新想像「中國」這座大山:從威權大中國主義的「見山是山」,又經歷本土化民主化洗禮的「見山不是山」,現在是重新轉向與中國人民和土地建立共存共榮命運共同體的「見山又是山」的時候了。

基於這一種新的中國想像,台灣不能再「獨善其身」,而應「兼善天下」。台灣不再只向內觀視(inward-looking),也重新自信地向外觀視(outward-looking):真正地做到「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擁抱世界」。在同時向內向外觀視的時候,台灣應以多元政黨和公民社會為基礎,看重經濟利害之外的更多元的價值:強調民主人權與公平正義,不再只重視台商在大陸投資是否獲得厚利,不再只看重大陸官方是否讓利給台灣,也不再只將大陸看成一個抽象的市場,而忽略了對每一個具體生命的尊重。若然,台灣將不再只珍惜台灣的民主人權、環境保護和勞工處境,而是將同樣的關懷伸向中國大陸,將兩岸的民主人權前途和環境勞工狀況聯繫起來,一併關懷,共謀改善。

台灣的多元政黨和公民社會不應吝於關注中國大陸的民主人權和環境勞工狀況,充分體悟只有持續兼善中國,方能保障台灣的獨善,並且謀求兩岸的共善。更進一步言,這才是台灣在華人社會中最重要的存在意義,也是台灣在兩岸關係中最重要的使命,亦即推動中國進步,促使中國逐漸轉型為民主人權公平正義的社會。基於特殊的兩岸關係,台灣或許是除了香港之外,唯一在關注中國民主人權狀況時不會被斥為「粗暴干涉內政」的力量,而且台灣又有華人社會最大的言論自由和最活躍的公民社會,應該有能力、也有責任關注中國,因為一個與民主人權公平正義等目標背道而馳、快速發展的中國,絕非兩岸之福,更非台灣之福。

深化台灣民主 重建政治倫理
其次,台灣的民主政治應該深化並反省,隨著政黨輪替常態化之後,無論在朝在野,政黨之間應該擺脫操弄族群關係/身份認同去撕裂社會,也要停止扯後腿、「唱衰」、「比爛」式的持續內耗,以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重建政黨關係和選賢與能的政治倫理。隨著「台灣優先」成為台灣政治基本共識,「愛台灣」不再是特定政黨的專利,「愛中國」也不再成為抹黑政敵的政治指控,更重要的是,愛台灣和愛中國不再是互斥的單選題,部分國民因歷史或文化經驗而持有特殊的中國情懷,應該被包容和尊重,而不應予以歧視或敵視。

善用文化創意優勢開放交流
其三,台灣應該擺脫經濟至上、獨尊電子業和製造業的思維和發展模式,而應重視台灣在華人社會中的最大優勢,亦即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充滿活力動能的文化創意。若然,兩岸之間不一定絕對是大陸大、台灣小,因為台灣若能發揮文化實力,也能既深又遠地影響大陸。

但很可惜的是,過去這二十年間,台灣最具優勢的文化創意和文化實力,因為諸多因素而未能受到足夠重視和開展。相比於韓國政府和中國政府的企圖心,台灣政府對影視文化和音樂文化的重視不足,投資不夠,導致台灣的影視產業和音樂文化逐漸衰弱。這當中最令人憂心的是影視產業,由於台灣的內部市場小,加上媒體政策缺乏願景和規劃,收視率因素造成低度投資與惡性競爭,最終造成人才流失、影視製作量小質劣,甚至淪為美日韓影視進口產品的傾銷地。

多年前,監察院即已意識到此一問題的嚴重性,並曾於2005年發佈《「我國影音媒體政策及其執行績效總體檢」調查報告》,發現「臺灣影視文化的發展每下愈況之問題」。相形之下,台灣影視產業面臨空洞化危機,中國大陸卻以大國崛起之勢,以影視文化創意為主的軟實力正在不斷增強。面對這樣的形勢,可惜台灣政府仍然繼續放任影視文化市場惡性競爭,未能有效規劃並扶持影視文化發展,殊為可惜。惟「往者以矣,來者可追」,若政府願意正視台灣擁有的影視音樂文化優勢,積極介入規劃、投資和扶持,以台灣豐沛的創意人才和潛力,應該還有一線生機,否則未來連兩岸的話語權都完全淪喪,遑論再對中國大陸發揮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力。

最後,台灣應正式提出並持續要求中國解封台灣網站,推動兩岸人民、資訊與影視文化的全面無障礙交流,因為兩岸文化交流越是開放,對台灣越有利,也對中國大陸的民主人權和公民社會發展也越有利,是所至盼。(END)

1 則留言:

  1. 經濟是主掌生民動力的來源,二戰之後事實上無煙硝味的經濟戰爭一直存在。蘇聯的垮台是因為經濟的問題,中國的崛起是因為經濟的改革開放。台灣投資大陸是因為有利可圖!我接受黃仁宇教授的經濟大歷史的史觀來看中國大歷史,中國歷史上的變革是因為經濟上的上層(既得利益/貴族)經濟體與下層(平民弱勢)經濟體的無法交流的斷層造成衝突。
    此一經濟問題還是中國與台灣內部與交流的關鍵。如何培養出下層經濟體的能力來建立不容忽視的聲音,這是主要的挑戰。
    因此對於整體戰略上的考量,我們能否有足夠的時間來使下層的經濟體有足夠的能量來產生制衡?

    回覆刪除